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南省“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11 13:57:18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稳增长、调结构,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可喜成就。
       (一)取得的成绩。
       1、工业总量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规模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贡献稳步提高。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1090.8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占GDP比重38.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9%,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10679亿元,是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3倍,年均增速达12.7%。自2011年起,湖南工业总量全国排名连续五年进入前十。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创造利税总额3767.71亿元,是2010年的1.99倍,年均增速14.8%。全省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平均数由2010年的272.4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01万人。
       2、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我省全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良好态势,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7∶46.0∶39.3转变为11.5∶44.6∶43.9,呈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三、一”产业格局,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2015年,装备制造成为首个万亿产业,医药产业成为第十个千亿产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比201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335.3亿元,增长9.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工业经济运行质量2012-2014年连续3年居中部第一。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长株潭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建成、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投产、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15年全省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4个,共比2010年增加316个;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6630.32亿元,同比增长18.8%,总量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8%。全省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58.25亿元,占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02%。全省工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0.4%,同比提高17.3个百分点。2015年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084.21亿元,是2010年的2.31倍。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28.9亿元,年均增速达25.7%,占GDP比重由2010年12.2%增长到21.1%,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4、两化融合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省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启动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两化融合稳步推进。根据《201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湖南省在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是引领全省两化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着力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截止2015年底,全省固定宽带用户达到934.5万户,“十二五”年均增长20%;移动互联网用户3639.1万户。积极推动信息消费工作,大力推进株洲、衡阳、郴州、常德武陵区等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态势良好,移动电商、移动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新兴产业集群雏形初现。北斗导航、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企业信息化深入推进,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对接移动互联网推动制造服务化,率先在业内开启物联网的应用。
       5、市场主体成长加快。“十二五”时期,我省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要抓手,加快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00亿以上的工业企业达5家,三一集团、华菱集团、湖南有色、中联重科、湖南中烟等一批龙头企业入围中国500强。蓝思科技(长沙)、中联重科麓谷环卫机械工业园、北汽(株洲)、大众汽车(长沙)、富士康(衡阳)大彩电、华菱汽车板(娄底)、格力电器宁乡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投产。非公经济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8429.02亿元,增加值增长8.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比201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6.9%。企业“走出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继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南车时代新材等企业的跨国并购后,三诺生物、克明面业、永清环保、株洲旗滨、山河智能等企业相继在海外投资,成为我省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6、工业布局明显优化。“十二五”期间,全省以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为主要任务,引导工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工业园区主阵地进一步巩固。2015年,省级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1.5%,比2010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比全省规模工业快2.5个百分点;全省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66家,省级工业集中区54家,千亿产业园区达到4个,规模工业增加值百亿以上园区21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五。“十二五”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和13.1%,增速分居四大区域的首位和次席。我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大湘南、大湘西为扩展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
       7、两型发展扎实推进。“十二五”以来,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态势逐渐形成。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初见成效。全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060.1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减少684.3万吨;2015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0.58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累计降低46.2%,年均下降11.7%,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低51.6%。清洁生产工作加快推进,通过组织实施“百家企业清洁生产工程”,“十二五”期间共支持617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1900余项中高费方案,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湘潭高新区、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益阳高新区成功入选首批55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工业基础不强,湖南工业经济还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量变爬坡阶段,湖南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比重偏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高端实验、检测检验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撑平台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不活,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程度不高。二是产业结构层次有待优化。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压力仍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缺乏世界级品牌和领军企业。三是两化深度融合有待提升。企业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地区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阶段,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偏滞后。四是开放带动能力有待拓展。我省工业经济外向度较低,工业国际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出口产品中高技术产品占比偏低。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制造强省建设,以创新发展为主题,转型提质增效为中心,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构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绿色两型、特色突出的现代工业产业新体系,将湖南打造成为全国工业转型创新区、两型产业发展示范区、智能制造引领区,加速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发展步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完善创新体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产业开放合作水平,谋取全球产业价值链上新地位。
       两型引领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坚持两型引领和协调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促进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工业持续发展能力。
       结构优化与做强优势相结合。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切实提高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坚持优势优先,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强化基础与融合发展相结合。夯实工业基础,突出工业基础能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中高端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和军民产业融合、制造业间的协同融合,加快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主要目标。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兼顾做大规模和提升质量双重任务,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省总目标,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工业总量稳定增长。到20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5000亿元,年均增长8%;工业投资达到1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工业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到2020年,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70%,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2%,工业经济加速迈向中高端。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70%,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0%,创新创业新驱动力基本形成。
       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到2020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等绿色低碳指标全部符合国家要求。

       三、发展重点
       (一)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力度,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培育发展特色子产业或相关产业,促进产品向差异化、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新突破。
       1、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产业技术与产业资本一体化扩张战略,加速装备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引导具有一定条件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整合国际国内产业资源,依托核心竞争能力组建国际化成套系统的供应商或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引导中小企业靠大靠强,促进产业资源的纵、横向优化组合,优化装备产业技术创新链、配套价值链;推进装备产业淘汰、消化落后产能,引导装备产品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兼并重组,做强做优产业集群。争取到2020年,全省装备工业规模企业主营收入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工业增加值45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1)工程机械。以技术高端化和市场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智能化工程机械集群系统、多功能工程机械成套装备、节能环保型绿色工程机械装备、智能型地下掘进成套装备、海上工程机械成套装备、散装物流成套技术装备、大型露天矿综采技术装备、军事工程机械技术装备、消防救护装备、灾害应急装备、环卫装备、园林作业装备等,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再制造水平和后市场服务能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2~3家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企业。
       (2)电工电器。瞄准“特高压坚强智能电网”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大容量、特高压、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输变电设备,以“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设备,重点发展1000Kv交流和±800Kv输变电成套技术装备(包括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电压互感器、110Kv-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电力电缆等);2Mw及以上智能型风力发电成套系统、太阳能发电设备、地热能发电设备以及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重点发展核电技术装备,包括核电变压器、核电电机、核电泵阀、核电电缆以及核电应急安全技术装备等,打造2-3家具备电站设计、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供应商或企业集团,建成我国南方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3)现代特色装备。重点发展具有江南特色的农业机械、应急装备等现代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能联合收割机、无极变速大型拖拉机、水稻全程种植机械成套装备、精准自走式施药机械、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种苗繁育加工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成套设备、茶叶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等现代农机装备。重点发展包括应急救援技术装备、应急运输技术装备、应急救护技术装备在内的应急产业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包括豪华游艇、旅游房车、游乐设施在内的旅游技术装备。重点发展包括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计算机断层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复合内窥镜、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疗设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在内的数字诊疗技术装备。
       2、提质优化原材料工业。以提质优化有色、石化、建材和冶金四大原材料工业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强化在建项目监管,支持先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调整产品结构,鼓励优强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合作,积极推进高品质、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在国外布局资源开采、冶炼和精深加工基地。到2020年,全省原材料工业增加值4500亿元,其中有色金属产业增加值1700亿元,年均增长10%;石化产业1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材产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6%;冶金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年均增长4%;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1)有色金属深加工。以巩固提升铅、锌、锡、钨、锑、铋等产业为基础,以加快发展铜、铝、钛、硬质合金、稀土金属等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以做强做优有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支撑,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提升。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为核心基地,推动产业向专业园区集聚,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水平,积极开展产业链对接,扩大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应用,加强有色金属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鼓励五矿有色控股、晟通集团、金龙铜业和湘投金天等龙头企业,加速产业整合并购和拓展国际市场,做大做强中高端铝材、钛材精深加工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特色铜材精深加工产业链。
       (2)石油化工。重点发展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含农药及专用化学品)、盐(氟)化工、煤化工(含化肥)等产业。依托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临湘滨江工业园、衡阳松木工业园、常德德山经开区等化工园区和长岭分公司、巴陵石化、中石化催化剂、岳阳兴长、中创化工、湖南国发、湖南海利、湘江涂料、衡阳建滔、湖南宜化等核心(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石油炼制及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现代盐化工、现代煤化工等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支持长株潭老工业区主要化工企业向化工专业园区有序转移并实现转型升级,着力支持湘南地区盐(氟)化工、煤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促进大湘西地区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发展,促进石化工业集聚、循环和绿色发展。
       (3)建材工业。着力改造提升水泥、平板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筑卫生陶瓷和耐火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及装饰装修材料、石材等传统建材产业,培育发展建筑部品部件、特种玻璃新产品及复合材料制品等建材新兴产业和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产业,延伸发展大型绿色建材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有序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绿色建材产业转移,依托海螺水泥、南方水泥、华新水泥等龙头企业,推广水泥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工业废弃物,推动水泥产业向绿色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长沙远大住工、远大可建等,推动建筑部品、构件成为建材产业新的增长点。
       (4)冶金工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钢铁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以下游行业产业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高强度汽车用板、不锈钢复合板、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用钢、超超临界锅炉用无缝钢管和火电机组用无缝钢管、耐蚀耐压耐温油井管、高强度机械用钢、核电用钢、低铁损高磁感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钢结构等精深加工产品,配套发展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装备和节能环保型耐火材料。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对企业整合重组提高钢铁、铁合金、电解金属锰产业集中度,基本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支持湘西自治州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依托五矿铁湖等龙头企业持续推进铁合金产业整合升级,加快深加工产业园区和铁合金循环工业园建设。鼓励华菱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稳步发展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3、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加快食品、轻工、纺织服装、烟草等消费品工业提质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引导我省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推进轻工、纺织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到2020年,全省消费品工业增加值4900亿元,其中食品产业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增长8%;轻工增加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8%;纺织业增加值380亿元,年均增长8%。
       (1)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业、畜禽肉类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罐头加工业、精制茶加工业等五个优势子行业,培育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软饮料制造业、酿酒业等五个发展前景较好的子行业。加快推广应用现代信息、生物工程、非热杀菌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快兼并重组步伐,鼓励食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支持宁乡经开区、邵阳经开区、平江县等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鼓励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快食品机械、印刷包装、食品物流、工业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大食品产业链。
       (2)特色轻工。重点发展绿色制浆造纸、中高端陶瓷、品牌烟花爆竹、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精品家具和工艺美术工业等轻工业。进一步推动制浆造纸业整合提升,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提升纸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造纸产业整体竞争力;以中高端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为主,提升陶瓷产业的产品档次和品牌影响力;加快烟花爆竹产业兼并重组步伐,提升浏阳、醴陵烟花爆竹特色产业集群;塑料制品业主要发展环保型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程塑料制品等产品,皮革制造业主要发展高档鞋面革、沙发箱包革、服装革、汽车坐垫革、中高端鞋类和箱包等产品;家具制造业重点发展构思新颖、富于个性、中高端民用家具、办公家具、商用家具、软体家具等产品;工艺美术工业重点发展具有收藏价值的湖湘工艺美术精品、旅游工艺品、家居饰品等产品。依托浏阳家具产业园、邵东中国箱包生产基地、永州制鞋产业基地、醴陵陶瓷产业园、宁乡家电产业园、湘乡皮革工业园、郴州宝石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和基地,加快承接轻工业产业转移,提高品牌质量,完善产业标准化体系。
       (3)纺织服装。改造提升棉纺织、服装制造、制鞋、家纺、化纤、印染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和品牌服饰,打造设计展示、生产制造、营销物流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着力提高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麻纺织品产地,实现纺织产业的快速提质和加速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和服装产业强省。依托东信集团、东方时装、忘不了服饰和梦洁家纺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高端品牌服装和家纺产品,打造集设计、生产和营销推广于一体的服装产业基地。
       (4)品牌烟草。按照烟草产业稳定发展的要求,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和结构。积极研发新型烟草制品,创新发展电子烟、健康烟具等新产品,延伸发展专业物流、卷烟包装、商贸服务等配套产业。鼓励湖南中烟做强主业,着力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统筹国内外市场,完善原料基地建设,努力将“白沙”、“芙蓉王”打造成国际性品牌。
       (二)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扩大消费需求契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网联智能汽车、虚拟现实(VR)、机器视觉等新兴潜力产业,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重要节点,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抓新一轮信息消费和产业转移机遇,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信息消费工程建设,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效对接配套,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汽车、先进装备、家居用品、现代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到2020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速12%左右。
       (1)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数字家庭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以及电子功能玻璃、触控面板、新型功率电子器件、离子注入机、二代光纤、机顶盒等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计算机整机、北斗导航、固态存储等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业,加快壮大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加快培育智能应用、工业控制系统等工业智能终端产业。依托富士康集团、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产业基地,强化产品创新与拓展应用领域,做大做强智能终端产业链。
       (2)集成电路。重点发展与省内整机联动的CPU/GPU、高速AD/DA、存储器控制器、无线WIFI等集成电路设计业,以IGBT、Sic器件等为主的集成电路特色制造业,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手段延伸发展封装测试业,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及材料国产化。依托国科微电子、景嘉微电子等骨干企业,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创新,加快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特色制造业为核心、配套产业为支撑的格局,努力建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特色集聚区。
       (3)移动互联网。重点发展移动娱乐、移动支付、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位置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等平台及应用服务等移动生活服务;高性价比的导航、授时、精密测量、测姿定向、终端应用设备等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品,以及车载导航、板卡、电子地图、接收机、天线等终端应用设备;地理信息应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应用、云计算应用服务等大数据服务。依托拓维信息、长城信息、湘邮科技等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创新,支持长沙打造“移动生活之都”,把湖南打造成移动互联网产业新高地。加快推进省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长沙高新区)及长沙中电软件园等省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区、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园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湖南(岳阳)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城市建设。
       (4)软件及信息业。重点发展应用软件、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及解决方案、信息安全软件、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及服务;促进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的软件和服务的开发;推动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的研发。加快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功能性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2、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充分利用我省新材料科研和有色金属资源等优势,围绕我省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做大做强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大优势新材料领域,积极培育发展3D打印金属、高分子尼龙和陶瓷粉末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支持重大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推广和关键新材料突破发展,加快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军民融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实现新材料产业增加值14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
       (1)金属新材料。重点打造高性能钢铁功能材料、稀贵金属材料产业链、高性能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金属3D打印粉体材料等产业链,积极开发新型轻合金、高品质特殊钢、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飞机及汽车刹车、铝材及钨钼锌锑铋精深加工产品、钛材精深加工产品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展合金材料在汽车零部件、轨道列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提高省内高端钢铁产品和铝基产品的自给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向环保、高附加值产品升级,鼓励集聚集群式发展,培育我省有色知名品牌。
       (2)化工新材料。重点打造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有机中间体材料、高档盐卤化工材料、先进氟化工材料、高分子3D打印材料等产业链,大力推进基础树脂、润滑油脂、先进炼油催化材料、高档阻燃材料、锂系聚合物、高分子3D打印材料、高档涂料和颜料及助剂等产品的开发应用,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引导产业向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和衡阳松木工业园等专业化园区聚集。
       (3)先进复合材料。重点打造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等产业链,积极发展芳纶纤维及高性能碳纤维深加工产品,巩固碳/碳复合材料的领先地位,加快解决航空机轮刹车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C919机轮刹车系统国产化,进一步扩大碳/碳复合材料产能和应用范围,提高原材料和产品配套的本地化率。研发适应大型化、智能化发展的风电叶片材料,推动高分子减震降噪材料和高性能降噪阻尼材料的出口,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
       (4)先进储能材料。重点打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镍氢电池关键材料等产业链,加强电解液、动力电池隔膜的技术攻关,在比能量、比功率、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高性能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能量包、超级电容器等关键产品。
       (5)先进硬质材料。围绕地质勘探、石化、煤炭、电力等应用领域,开展全致密化烧结及涂层气相沉积定向控制、超细(粗)晶硬质合金及涂层制备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超细均匀超纯粉体的合成、高强高韧功能结构一体化材料制备以及硬质材料精深加工等技术。重点打造先进硬质合金刀片、先进切割材料、高性能人造金刚石等产业链,重点发展涂层数控刀具、新型超硬材料和掘进钻头等高端产品。
       (6)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突破陶瓷粉体及先驱体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烧结等先进陶瓷和石墨技术以及超薄玻璃基板成型、低辐射镀膜系设计与制备等特种玻璃技术,重点打造低辐射(LOW-E)玻璃、高性能陶瓷、石墨新材料等产业链,大力发展低辐射(LOW-E)玻璃、光伏玻璃、显示屏玻璃、绝缘材料(绝缘陶瓷、绝缘纸)、电子陶瓷、陶瓷膜以及石墨深加工等产品。
       (7)加快培育和发展前沿新材料。依托省内科研高地,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在生物材料方面,以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开展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生物质材料在能源、化工、纺织、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和示范。在智能材料方面,以支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为主要市场目标,研究智能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智能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等,开发压电材料、记忆材料、磁致伸缩、智能高分子等智能基材及新型传感器等光电元器件。在纳米材料方面,以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湖南(航天)新材料研究院为技术支撑,研究突破纳米材料设计与制备、纳米材料改性处理及应用、纳米多功能协同复合等技术,实现纳米材料的产业化、规模化和低成本化生产。在石墨烯方面,发挥我省石墨资源优势,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石墨技术研发和国际交流合作,研究石墨烯制备工艺及装备,积极拓展石墨烯应用领域。
       3、高端装备制造业。准确把握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脉搏,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省建设的需求,立足省情,依托产业基础,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军民融合,努力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争取到202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20%;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25%。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干线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国际国内三大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重载货运机车、快速客运机车及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市域动车组、绿色智能城轨车辆、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双源制轨道工程车、中低速及中高速磁悬浮等整车等重大技术装备,以及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数字化控制系统、碳化硅变流系统、永磁同步电传动系统、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等关键部件。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电力电子(IGBT)产业化进程,打造以轨道交通整车研制为龙头,以电力牵引技术为基础的国家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和全球领先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2)航空航天装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航空航天装备国产化、军民融合和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战略机遇,重点发展轻型飞机、直升机、小型公务机、先进无人机等整机产品并逐步系列化;重点发展系留飞艇、平流层飞艇及新概念太阳能飞行器等临近空间飞行器产品设计与集成制造;着力突破高质量中小航空发动机和各型起落系统、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应用等关键技术。依托株洲航空产业园、长沙航空产业园、长沙临空产业园三大专业园区,高起点引进和自主研发通用航空整机制造,完善通用航空基础及配套设施,打造国内领先的通航产业体系、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基地和专属服务区。
       (3)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依托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发展数控高速、高效、高精磨削机床加工成套系统、大型数控立、卧式拉床、数控双端面精密磨床等高附加值数控装备;以湖南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区(雨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开展生产过程机器换人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核心技术、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材料。加快突破伺服电机、减速器、超声电机、驱动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湖南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增材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着力打造“湖南省增材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充分利用我省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对接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和湘潭经开区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园为核心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海上吊装设备、大型海上桩基设备、轨道式场桥、轮胎式场桥、航道疏浚设备、海上钻探设备、深海机器人、船舶动力、豪华游艇、特种内河船舶等产品。依托湘船重工、太阳鸟游艇等骨干企业,突破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与制造核心技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内陆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
       4、做强做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紧抓汽车消费升级和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制造基地,衡阳、永州、常德、邵阳、娄底、益阳等市为零部件配套基地的汽车产业格局,以汽车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整车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中国汽车产业第六极和新能源汽车之都。到2020年,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达到60%以上。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大巴、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越野车、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纯电动工程车辆、纯电动大巴、纯电动轿车、燃料电池汽车等。依托比亚迪、众泰汽车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汽车,加快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快速提升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水平,探索中低端应用市场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充电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充电桩、停车场,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在公交车、公务车和公用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构建技术先进、配套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支持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协作开发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在内的网联智能汽车。
       (2)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自主品牌轿车、载货车、越野车、客车等中高端整车,加快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依托上海大众、长丰猎豹、广汽等整车企业和博世汽车、住友橡胶等零部件企业,围绕整车制造企业布局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基地),建立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同步开发、同步技改、同步配套的联动机制,鼓励零部件企业进入跨国汽车公司全球采购体系,积极发展零部件再制造和汽车后市场,形成从汽车生产到汽车消费文化的全产业链。
       5、加快壮大现代医药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医药研发和生物资源优势,围绕重大常见多发性疾病治疗和重大疫情防治需求,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等子行业。以长沙、岳阳、衡阳、怀化为中心,加快形成长株潭、环洞庭、湘中南、大湘西医药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品种,打造大品牌,组建大集团,形成集研发、生产、物流和服务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链。到2020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1)现代中药。立足中药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中成药、中药饮片、功能保健品和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建立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链。加快应用生物技术对传统中药的改造,推动中药功效成分提取、附吸、纯化、智能化生产一体化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加强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应用推广。依托九芝堂、千金制药、紫光古汉、回春堂制药等企业,大力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精深加工程度,加快推进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打造国内知名的现代中药生产研发基地。
       (2)化学药。重点发展化学药制剂和高端原料药,做大药用辅料产业。推动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重大、多发性疾病治疗的新型化学药产业化;加快仿制研发、工艺创新和关键技术开发,推动原创、首仿、特色化学原料药、关键医药中间体及新型辅料制品创制。依托尔康制药、湖南科伦、湘北威尔曼制药、迪诺制药等企业,积极开发新型化学药物和新型制剂,推进化学药一致性评价,提升我省化学药制剂质量和水平。
       (3)生物制品。重点发展干细胞技术及治疗产品、基因工程药物、多肽类药物和高端血液制品。着力推进生物提取分离技术、蛋白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等开发应用,提升生物制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血液制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壮大农药制品等产品。依托南岳生物、康润制药、斯齐生物等企业,加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4)医疗器械。充分发挥我省基因技术研发优势,大力发展基因检测产业,加快医疗器械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开发和引进,推动高性能影像设备与医疗器械、高端体外诊断仪器与试剂、高值医用耗材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实现生物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依托三诺生物、圣湘生物、爱威科技等企业,加快仿制研发、工艺创新和关键技术开发,促进中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5)制药机械。重点发展药物制剂装备、自动智能成套装备、高速大型自动化成套装备及创新实用新型包装装备等自动成套生产装备,以及高性能检测检验设备、生产机器人等产品。依托千山药机、楚天科技、正中药机等企业,加快提升制药工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全自动、智能、联动、柔性生产、组合制药装备新产品开发。
       6、乘势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需求,以节能环保重点工程为依托,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着力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提升产业聚合效应,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建筑(住宅)工业化等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在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项目及工程承包商和服务商,发展壮大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继续保持全国前十强的地位。
       (1)节能环保设备。做强做优节能降耗、环保治理、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装备、水处理及回用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城市餐饮垃圾装运处理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节能环保装备。延伸发展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评估与审查、节能产品认证等服务业。依托湘联节能科技、湖南山水节能科技等企业,促进钢铁、石化、轻工、建材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2)两型住宅工业。重点发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等结构体系,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内/外墙板、建筑装饰制品、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预制主体结构构件、钢结构和轻型钢结构用的构配件等预制部品。依托远大住工、三一快而居、长沙巨星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引导传统建筑/建材企业向特色住工方向升级。
       (3)环境治理产品。重点发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监测、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烟气脱硫及脱硝成套技术设备等,加强在线环境监测与新型环保产品研发。依托华时捷环保、力合科技、麓南脱硫、中冶长天等企业,积极研发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新产品,培育发展环境治理和环境服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商。
       (4)城市矿产。重点发展城市废弃物回收、拆解与精深加工、再制造产品等城市矿产产业。加快建设汨罗、永兴“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娄底市、湘潭高新区、花垣县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长沙(浏阳、宁乡)再制造示范基地,围绕全产业链“信息集成化、全组元回收、高值化利用、绿色再制造”四大核心领域部署重点科技任务攻关,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再生利用和再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把城市矿产打造成为我省新的千亿产业集群。
       (三)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我省“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对接、配套和融合,加快构建立足湖南、服务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
       1、信息服务业。结合智慧湖南建设,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宽带网络,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抢抓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基础支撑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外包与服务、动漫游戏、物联网等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鼓励向大数据、云计算新兴产业拓展。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及推广应用。要面向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加快各类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综合性行业解决方案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2、科技服务业。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为核心区、郴州(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为次核心区,突出发展工业研发设计,促进发展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工程和研发设计创新,建设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加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发设计服务企业,加快建设与企业各类专业仿真平台相结合的工业设计仿真体系。依法查处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发设计、产业转化、市场推广全过程,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3、现代物流业。依托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进一步强化中心、优化节点、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培育物流领军企业,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和融合发展,以产业联动提升产业集聚区生产物流服务能力,以公共配送提升城乡居民消费物流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水平,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承东启西的重要物流枢纽中心。突出国家区域物流节点城市、长沙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地位,依托岳阳、衡阳、娄底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和郴州、怀化、常德、邵阳等国家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增强区域物流节点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与长株潭中心功能互补、相互呼应、联动发展的大物流发展格局。大力强化为大型产业基地和大型制造业企业配套的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产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和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五大领域,加强应急物流供给配送能力建设。
       4、现代商务业。加速推进现有商业网点整合和新型商业设施有序建设,优化网点结构与布局,提升网点现代化水平,形成城市商业区、副商业中心、片区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完善行业体系,提高商务服务水平,壮大提升法律、会计、审计、征信、专利、中介、咨询、培训等商务服务业,扶持发展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专业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着力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加快培育跨界电子商务,支持长沙全面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品牌展会活动,加快发展与我省产业相关的精品展会。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明确创新主攻方向,加大创新体系
       1、明确创新主攻方向。突出产业链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我省工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针对我省工业0制造领域当前薄弱环节,聚焦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在先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专项,每年组织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发一批高端产品,形成我省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和整体创新能力。
       2、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新型创新载体,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组织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加大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层次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工业设计平台以及中试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据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合作方向,支持合作方介入彼此发展战略制定,促进产业链、学科链和资源链紧密结合,推动以单个项目为基础的“点对点”合作模式向大规模、高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转变。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实验室、高校在企业建立研究院,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新的模式,逐步设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促进工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重点工业领域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计划,支持全省新产品研发,支持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开发。推动我省企业首次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和我省企业自主研发的重点新材料产品和新材料应用企业率先批量使用并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的项目,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围绕集聚“创新链”各要素,组织科技成果产业对接活动,构建开放协作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省内先进制造企业建立创新孵化产业区,建设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
       (二)推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导“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建设智能制造推广平台,着力实现湖南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1、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加快发展智能产品和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开发和应用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促进我省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核心技术、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材料等取得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机研究所、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核心企业,将湖南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智能工程机械技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依托衡阳特变、湘电集团、远大空调、永清环保等核心企业将我省智能电力装备、智能环保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和长泰机器人、长沙华恒、千山药机、楚天科技等企业大力开发面向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医药装备、民爆、烟花、物流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依托中大创远、哈量凯帅、宇环数控、湖大磨削、长沙一派等重点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和高档数控机床的品种及市场;依托华曙高科等企业加快建设增材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激光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3D数字化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湖南省增材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增材制造在汽车制造、航空产业等领域扩大工业级应用。
       2、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通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创建行动,打造示范样板,推广应用智能数控系统和装备,建设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带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重点选择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农业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国防军工、民爆、烟花等领域推广智能制造,采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改造提升一批中厚板焊接生产线/单元、无人化柔性焊装车间、民爆物品智能生产线、无人化铸造车间、高端医药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烟花爆竹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车间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推进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智能化,在研发设计环节,采用智能化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计算机仿真系统;在生产制造环节,采用工业机器人、制造执行系统(MES)等手段;在经营管理环节,采用商业智能(BI)系统等手段;在市场营销环节,采用大数据营销等手段。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推动风电、环保、节能等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适时定位、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等服务系统创新。
       3、建设智能制造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全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能为智能制造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的设计、制造、检测、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相关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和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3-5个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的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和电子商务等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数字工厂(车间)、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智能设备融资租赁及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创客空间项目,积极探索通过众筹众包众创模式发展智能制造。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湖南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
       1、推进“制造+互联网+服务”发展。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支持企业发展行业网络协同制造,鼓励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在我省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推动制造企业开展O2O(线上线下)、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大力推广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鼓励骨干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

上一篇:湖南省冶金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