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2-28 13:48:03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5年底,有线宽带接入端口1830万个,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9290GB,互联网干线带宽达到21825GB,IDC连接骨干网带宽达到5800GB;有线宽带用户数达到889万户,光纤接入(FTTH/O)用户数达到40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700万户,其中双向电视用户达到280万户;互联网视频用户数达到350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792万户,其中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60万户;网民总数达到268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行政村宽带开通率达到89.3%,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达到87.3%.建成全省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卫星地面增强系统网,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基本建成并对外提供服务,长株潭积极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建设,为我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壮大.2015年信息产业规模3762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3.2亿元,是2010年的5.2倍,亿元以上规模企业317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9亿元.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兴产业,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1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01.1%,涌现了一批重点企业,企业数近2万家.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交易额达到4300亿元,同比增长66.7%,涉农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期.
       3.两化深度融合创新推进.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指数为82.22,排全国第10位.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试点及两化融合贯标有序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加快建设.重点行业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应用普及率指数分别达到72.7、82.28、67.39、67.39,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应用指数分别为114.46和121.95,工业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指数达到52.27.“湖南制造”加速向“湖南创造”转变,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等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湖南创造”的亮丽名片.
       4.“互联网+政务”快速推广.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基本建成,实现省、市州、县市区三级互联互通,70%的县市区延伸到乡镇(街道)一级,外网平台承载了26个中央到省市、14个省到市州、县市区的纵向应用,共有48个省直单位通过省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电子认证和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省政务外网数据中心初步具备为省级政府各部门提供业务系统运行支撑的能力,部分市州云计算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取得成效,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加快推广应用,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5.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稳步提升.全省社会领域信息化协同推进,公安、国土、住建、交通、安监、环保、水利、教育、卫计、人社、民政、文化等信息化取得成效.“天网工程”加快建设,警务通、“平安湖南”APP应用等快速推广;建成数字湖南地理空间框架,国土资源一张图、“金土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省交通云平台与数据资源中心、交通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等;建成省涉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等;建成环境一张图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等;建成“湘教云”,加速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基于全员人口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框架,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3800万人;“云上民政”、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6.农业农村信息化稳步推进.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建设,构建了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了农产品信息服务系统,为完善农村服务与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了支撑.截至2015年底,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数达到1.2万个,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3%,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覆盖率达到95%,农产品网上交易额突破500亿元,50%的重要农产品实现电子标签管理.建成覆盖全省的林业资源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等信息系统,林业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二)面临形势
       1.信息技术仍将是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感知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加速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发达国家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
全力巩固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抢抓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世界各国加快网络空间战略布局,围绕关键资源获取、国际规则制定的博弈日趋尖锐复杂.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数字国家已成为全球共识,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2.建设网络强国成为国家新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建设网络强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并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信息化正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3.我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大势,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开放大潮,面对“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提升的重大机遇,创新是湖南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湖南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立足湖南实际,发挥湖南优势,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五个强省”,着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是“十三五”时期我省践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同时,我省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严峻挑战,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各地纷纷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我省信息化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制约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一是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2015年湖南省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8.17,低于全国平均值72.45,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信息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发展不足,宽带速率、光纤和无线覆盖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信息化顶层设计有待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信息化效益不高;四是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形成;五是信息经济不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与传统产业融合度不深,缺少信息经济领军企业;六是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日益严峻,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是信息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激烈竞逐期,也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更是我省力争在网络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创新引领,加快转型升级补齐短板,主动融入全球信息化浪潮,全方位、多层次、体系化推进信息化战略,务求取得重大突破、重大进展和重大成果.

       二、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五个强省”建设目标,把握“一带一部”新定位,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智能支撑体系;着力推动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信息经济创新体系;着力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与政务大数据应用,加快构建协同化的智慧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推动“互联网+民生服务”与精准扶贫,加快构建全覆盖的便民惠民共享体系;着力规范网络秩序与安全管理,加快构建规范化的网络空间管理体系,力争在网络强国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全面小康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强大动力.
       (二)主要原则
       1.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围绕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聚焦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民生服务、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协同发展,大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强法治保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政府调控方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信息化建设,形成统一开放、多元参与、竞争有序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
       3.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完善信息化建设统筹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多元融合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积极创新信息资源要素体系,培育壮大信息经济,加快“互联网+”跨界渗透,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
       4.共享协同,惠民便民.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及大数据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利用,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坚持创新惠民、开放利民,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省人民.
       5.保障安全,绿色发展.树立科学的网络安全观,认真落实«网络安全法»,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共进.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五大体系,形成多主体协作、大数据驱动、智能化运行、开放创新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力争在网络强国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信息经济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一体化智慧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农村行政村光纤通达率98%以上,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为100M和50M.积极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商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智慧媒体平台初步建成.云数据中心统筹布局,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物联网设施更加完善,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步伐不断加快.
       2.信息经济规模快速增大.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信息技术创新平台,网信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新技术、新品牌、新产业及工业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等快速发展,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超1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500亿元,移动互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1.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5600亿元.
       3.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省级政务大数据中心与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全省信息资源加快整合共享,建成统一的标准化公共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能力显著增强,政府数据开放质量和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实现治理协同化、智能化,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特色小镇,形成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智慧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4.智慧公共服务便民惠民.建成全省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号一窗一网”,智慧教育、医疗、社保、社区、民政、交通等服务资源加快整合集成,形成完善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公众获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到80%以上,城乡一体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建成扶贫大数据管理系统,网络扶贫能力进一步增强.
       5.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显著.建成可信可靠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行业领域信息安全得到有效防护,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建成机制完善、渠道通畅的舆情监测系统,打造一批覆盖全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网络正能量日益显著,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建设高速宽带网络.积极争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大力推广IPv6建设,推动互联网与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网的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支撑系统的IPv6改造,全面升级城市光纤网络,加快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建设,加快长株潭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建设.全面推进4G网络全覆盖,积极参与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试点和商用,加强对“三网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深化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引导通信、广电企业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2.统筹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引导数据中心向大规模、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鼓励通信运营商和各区域大数据中心增强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能力,拓展大数据服务内容.统筹推进全省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整合,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推动政务业务应用系统向电子政务外网云平台迁移.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资源的作用.
       3.推进物联网感知网络建设.加强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地下管网、城市照明、交通物流、能源通信、环保与安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对城镇运行状态的动态实时监控.推进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支持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推动景区、社区、机场、车站、码头、大型医院等公共场所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加强公共场所人流、车流等智能管理和引导.支持社区物联网建设,推广应用智能停车、智能监控、智能用电等,提升智慧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着力推进关键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
       1.突破一批关键信息技术.立足我省实际,发挥我省优势,推动在北斗、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3D打印、高端芯片、新型功率器件、信息安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核心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特色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选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新型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智能传感、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前沿关键信息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核心关键信息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高端服务器、智能传感、新型显示等新技术,构建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2.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组建一批信息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围绕核心关键信息技术服务的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设集电子信息产品设计、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交易等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与加速器等中小企业孵化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3.发展特色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与材料、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智能硬件和应用电子等重点产业,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芯片、北斗导航芯片、直播卫星芯片、“飞腾”芯片、图形处理芯片、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等新技术开发,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工业软件、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工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推进软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移动互联网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
       (三)大力推动信息经济创新发展
       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重点领域数控机床、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智能化生产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网络制造、云制造、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支持发展工业软件、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及解决方案,加强软件定义和支撑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制造业“双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应用.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支持“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建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培育绿色园区,强化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普及推广,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2.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构建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推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工程,大力开展村级益农社服务站建设,提高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提升农田环境监测、综合管理、农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重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农资电子交易试点示范建设,培育发展县级电商物流园和农村特色电商产品基地.
       3.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健康、体育、广电、数字出版、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积极培育设计、咨询、商贸、物流、金融、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发展跨境电商,鼓励发展垂直类、专业类、行业类电商,发展移动电商、社区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与供应链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服务互联网化,普及电子门票、在线支付、电子消费卡.建设智慧物流云平台,推动智慧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形成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4.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形态.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众创、众包、众扶和众筹等各类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生产制造和经营销售环节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按需设计等服务.培育微经济、分享经济等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规范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渗透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向平台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建设信息经济示范区.
       (四)全面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1.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政务数据资源库建设,逐步实现业务应用与数据管理分离,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放.加快建设完善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推进全省自然人信息大平台建设.逐步建设政务服务、工商企业、健康卫生、社会保障、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主题数据库,利用省政务大数据中心集中备份存储部门业务数据库,形成全省统一、类型多样、共享共用的公共数据资源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2.深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围绕政府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加工、利用全过程管理服务,加快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与标准规范,建立跨部门数据采集、共享校核机制和比对、清洗系统,有效提升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系统,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梳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数据资源,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明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形成省市县三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省级统筹、省市州两级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及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3.推动政务大数据开发利用.在依法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完善政府数据开放标准与考核制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社保、文化、教育、科技、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资源实现共享和开放,逐步推动水务、电力、燃气、电信、广电等公共服务机构开放非涉密数据资源,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约定、依法提供等方式,加强政府与互联网企业以及银行、保险、金融监管等社会机构数据汇聚融合,围绕政府决策需要,探索建立全省宏观调控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和执行监督大数据应用体系,加快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社会服务、城市管理、城乡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大数据开发利用,加强智能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五)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1.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全省整体联动、部门协同、数据互通、一网办理、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完善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全部事项全流程动态监督.加快政务服务事项与数据资源梳理,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移动端、自助终端延伸,实现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推进12345公共服务和投诉举报统一系统、统一协同办公平台、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视频互联应用系统、应急视频、移动政务等建设及应用.推动省、市州、县市区政府网站整合,建设统一网站群.建设“互联网+监督”体系.
       2.推动智慧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海绵城市、国土资源、环保、住建、水利、气象、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公共法律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鼓励创建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推广城乡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基层网格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政府职能向基层延伸,促进网格化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广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
       3.推动民生服务信息化.推进“互联网+民生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地理空间信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民生服务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完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深化智慧医疗应用,构建健康信息健全、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流程优化、服务手段高端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建立家庭、社区、机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加快智慧交通、智慧人社、智慧民政等建设与应用,鼓励移动支付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
       (六)大力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
       1.推动贫困地区网络设施全覆盖.加快贫困乡村宽带网络建设,实施贫困地区入村互联网宽带建设工程,推动所有贫困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有效覆盖,带动农村及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鼓励电信运营商针对贫困地区推出优惠资费套餐,精准减免贫困户的网络通信资费,鼓励开发适合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
       2.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构建我省规范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动态管理系统,推进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联网审批、联网备案,实施精准帮扶、脱贫成效的动态监测管理,利用扶贫开发大数据,推进精准扶贫开发决策科学化,推动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延伸覆盖,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的服务质量.
       3.提升贫困地区网络应用水平.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完善电商精准扶贫服务体系、特色农产品供应监管体系、网络物流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等.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学校对接共享,加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网络技能培训,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网络公益扶贫活动,充分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和省内主要网络媒体,加强网络公益宣传,打造网络扶贫公益品牌.
       (七)积极推动网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1.建立健全网信军民融合机制.建立健全网信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利用军民两方面资源,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进网信军民融合高端智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成立网信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为网信军民融合提供智力支撑,发挥我省国防科研优势,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网信军民融合水平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军地网信人才培养计划.
       2.推动网信技术军民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优势,推进军民协同创新,鼓励开展联合攻关,加大对重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孵化和支持一批具有重大潜在军事应用价值的项目,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建设网信军民融合协调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加大对网信军民融合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科技资源参与国防和军队网信建设,有序推动国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以及各类服务机构相互开放共享.
       3.大力发展网信军民融合产业.围绕我省网信领域技术产业优势,积极推进网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网信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大数据、北斗、自主可控计算机、终端产品、集成电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承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点项目,加强省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全面提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的能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网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八)全面构建规范有序的网络空间
       1.推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网络文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综合管理与交换平台,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加快马栏山视频文化产业园、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重点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推进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制播云、服务云和节目高清化、超高清、IP化、智能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云,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全面提高网络内容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网络内容供给能力,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覆盖全省的新媒体城乡传播平台,打造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主流媒体.支持新媒体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省重点新闻网站,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媒体集团,支持新媒体协会建设.
       2.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全面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机制.创新互联网治理模式,加强社会力量引导,积极培育“湖南好网民”,强化对未成年人上网保护,不断提高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强化网络舆情监管,建设网络舆情云平台,实施移动互联网治理工程,加强无线电监测和执法,加强伪基站、黑电台清理整治,推进网络社会征信网、“12321”等网络治理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形成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合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推广,促进行业自律,创建清朗健康网络环境.
       (九)大力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1.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基于国产密码的网络安全、网络信任、安全管理和运行监管体系建设,实现网络基础设施与安全保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和使用,建设安全可靠的容灾备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风险防御能力,加快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处置平台,形成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预警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实施云计算、大数据等安全防护工程,加强重要数据在各环节的安全保护,重点加强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的保护.
       2.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网络安全标准和规范,重点加强金融、能源、水利、电力、通信、广电、交通、地理信息等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开展关键软硬件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检测评估,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产品开展安全审查,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加快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加强党政部门涉密网络、信息系统及网站等安全防护和监管,提升党政部门网络安全防护监管能力.加强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积极推广应用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信息保密、云安全防护等安全技术产品,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3.推广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的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在自主可控整机核心关键器件和操作系统等基础关键技术领域,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以网络安全产品为支撑的产业链,支持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完善信息安全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推进国产自主可控安全产品普及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省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推进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建立健全省级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有关信息化规划、项目审批、政策制定等重要工作要充分征求专家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建设试点.
       (二)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标准规范.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强化信息化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推动电子商务、数据采集与共享开放、网络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有关政策,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电子政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形成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
       (三)加大财税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统筹省级有关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全省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等领域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多元投融资渠道,引导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基金进入信息化领域.充分利用有关金融政策引进国内外上市网信企业来湘投资.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信息化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四)聚集高端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大力推行芙蓉人才计划,建立重大信息化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开通重大项目人才绿色通道,健全信息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服务机制.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吸引全球信息化领域高端人才集聚,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在外湘籍信息化高端人才回湘创业.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加强信息化相关领域学科专业建设、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拓展渠道、整合资源,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公民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素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五)开展考核评估,强化责任落实.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意识,把信息化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按照本规划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和本领域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科学组织,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确保本规划的有效落实.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发展的统计监测和评估评价,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建立信息化工作问责制度,明确责权范围,规范问责程序.

上一篇:湖南省能源发展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下一篇:湖南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