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湖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湖南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2-02 10:42:39
       一、现实基础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为“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量规模较快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迈上新台阶,由2010年的644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760.2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40.2%上升到2015年的43.9%。服务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2011—2015年年均增速为11.3%,分别高出同期全国、全省GDP平均增速2.9和0.9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显著扩大,由2010年的486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012.2亿元,年均增长23.6%,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0年的49.5%上升到2015年的54%,发挥了投资增长的主力军作用。
       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2010-2015年分别为34.7%、34.4%、42.6%、44.8%、47%、53.5%,拉动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服务业税收贡献不断增强,2015年全省服务业税收合计1504.54亿元,占全省总税收的比重为47.5%,其中服务业地税占全省地税比重达到68.6%,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服务业就业人数由2010年的1377.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48.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34.6%上升为2015年的35.7%,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平稳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务商贸等产业不断壮大,整体发展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839.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304.41亿元,年均增长10.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6%。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住宿餐饮等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1.1%,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8.4%。服务业产业体系更加丰富,服务外包、会展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成为服务业发展新亮点。其中,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1.7%。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株洲芦淞区、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湖南省首批15个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有效促进了全省服务业的集约集聚发展。
       品牌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龙头企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省服务业企业新登记注册84787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837家,实现营业收入2255.77亿元,营业利润176.03亿元;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5家,过30亿元的30家,基本完成“十二五”目标。服务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大汉控股、步步高2家湘企入围“2015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保持强劲发展态势,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714.21亿元,占GDP比重约5.9%;旅游产业总收入3712.91亿元,占GDP比重约12.8%,文化湘军、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张家界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改革创新日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快,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程稳步实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健全。“营改增”试点全面推进,截至2015年底,全省“营改增”试点纳税人共计10.1万户,累计减税105亿元。衡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圆满收官,长沙国家现代服务业和张家界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衡阳市服务业年均增长13.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全省共建有省级以上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57个,其中国家级68个,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不断健全、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一是总量水平有待提高。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二是竞争能力有待增强。大型服务业企业较少,服务品质偏低,品牌打造亟待加强;技术、模式、业态等创新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产业结构有待升级。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占GDP比重较低,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偏少。四是开放步伐有待加快。全省服务贸易总量和利用外资总量不高,服务业重点企业“走出去”步伐和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快。五是产业生态有待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持续推进,有效服务供给相对不够,需求端的个性化、定制性消费亟待满足,绿色消费、品质消费仍有欠缺。
       (三)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加快,高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扩大,价值链分工逐步细化,服务业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态势愈发凸显。服务业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我省服务业面向全球市场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型经济大发展时代已经来临。
       从国内看,新常态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双引擎”助力“双中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劳动成本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服务业提质升级、催生服务业新业态。国民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服务产品供给创新不断推进,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消费、提振经济等作用日益明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国家相继出台服务业指导性、鼓励性发展政策,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省内看,“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使我省在地理空间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伴随立体交通网络快速发展,我省交通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有利于我省与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互动衔接,实现服务业发展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阶段,“双轮驱动”的产业特征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五化同步”、“制造强省”等战略的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持续深度融合,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和良好的机遇。我省在科教文化、创新创意、旅游资源等诸多领域拥有相对优势,文化、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聚集融合程度较高,服务产品、服务业态、服务模式推陈出新,生活性服务业具备创新驱动、良性发展的现实基础。
       综合判断,“十三五”期间,我省服务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创新活力迸发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全面营造有利于服务业蓬勃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激励服务创新、推进跨界融合、引导空间集聚、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双向开放等政策措施,全力推进全省服务业大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为根本,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带动“三量齐升”、“五化同步”,高水平建设“三基地两中心”,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强省。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突出服务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内生成长动力。更好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注重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以提升服务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效益为中心,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率先突破,带动其他区域和关联领域同步发展,推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服务功能增强,形成服务业整体协调发展新格局。
       质量为本,绿色高效。创建“湖湘服务”品牌,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提供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高品质服务,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推动服务业低碳、优质、高效发展。
       创新驱动,双向开放。着力突破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制度性约束,以产品、业态、模式的创新助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打破市场垄断、取消相关限制、扩大开放领域等,提升服务业双向开放水平。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链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服务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各产业领域之间、军用领域与民用领域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全省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关联辐射效应不断扩大,国际竞争力有较大提升,成为国内服务业的重要增长极。
       贡献作用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提质加速,成为新增就业和税收增长的主要渠道。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48%以上;服务业财政税收贡献率不断提高,服务业地方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的比重超过75%;吸纳就业超过16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
       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服务业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形成“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长株潭城市群的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区。区域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力争到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45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5%。
       行业实力不断壮大。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服务标准国际化为方向,整合优化产业链,培育发展一批本土化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年营业收入过100亿的服务业企业达10家,过30亿企业达50家,过10亿企业达100家;建成50个左右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省级以上服务业示范集聚区。
       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服务业新业态成为经济服务化的重要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抢占“微笑曲线”两端市场,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迈进,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促进生活消费方式向高品质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接近50%。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准入标准基本建立,服务业要素市场、税费政策、管理办法和体制机制继续完善。服务业外资利用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服务业双向开放水平提升。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45%以上。

       三、主要任务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品牌质量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壮大行业市场主体,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全面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品质化发展。
       (一)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推进理念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创新先进管理理念,形成适合企业激活创新动力、拓宽创新资源的制度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出改善创新环境、健全支持创新政策的相关措施,全面推进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
       推动技术创新。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智能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现代医学等领域核心技术。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共同研发、技术联盟、技术并购等模式,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服务业创新支撑体系。实施构建服务业普惠性创新支持体系,激励服务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将我省打造成服务业区域创新高地。
       促进模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精益、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与软件服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多层次、多渠道开展集聚区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集聚发展。
       (二)实施服务型“互联网+”行动。
       促进大数据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行业数据与政府数据、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鼓励企业研究支撑大数据的新架构、新方法,开发面向本行业和用户群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各行业服务企业提供数据销售、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服务。充分挖掘数据资源在产品开发、市场及产业链分析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环节的商业价值,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全面推动“互联网+”服务业发展。
       推进服务产品供给的互联网化。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引导互联网骨干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平台资源,加强服务业云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商务、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培育“互联网+”服务业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
       构建高效便捷的信息网络。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全省绝大部分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提供1000Mbps以上接入能力,推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为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加快推进长株潭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全面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演进升级,发挥长株潭城市群“互联网+”服务业的核心引领功能。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和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强化普遍服务责任,完善普遍服务机制,全面提高微观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供给和享受服务消费的便利程度。
       (三)加强品牌质量建设。
       实施“湖湘服务”品牌战略。着力建设一批支撑服务业发展、行业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巩固广电品牌,努力保持湖南卫视品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地位;夯实旅游品牌,支持韶山、南岳衡山、张家界、凤凰、崀山等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树立有影响力的金融品牌,促进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方正证券、财信金控等金融企业快速发展;培育会展品牌,将省会长沙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会展之都”;壮大教育品牌,鼓励高校打造品牌学科,支持中学教育集团建设;强化商贸流通品牌,支持步步高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湘字号”品牌,着力支持湘绣、湘菜、湘瓷等老字号特色品牌。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确立服务质量标准、制定行业规范公约、实施国家质量政策,编制高水平、可操作、有实效的服务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深入开展诚信文明经商活动,强化相关部门行政执法,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引导管理责任履行、建设检查监测制度、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倡导企业“质量担当”、“责任担当”,鼓励企业从组织设计、运营管理、业务流程、人力资源等多方位完善内部治理,鼓励专业机构提供信息咨询、试验验证、数据挖掘、知识培训等专业服务。
       培育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扶持具有一定品牌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及时吸收前沿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技术含量与产品品质。倡导企业发扬“做专、做精、做细、做实”作风,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鼓励企业提供市场导向型的按需服务,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形式内容上更加贴近用户需求。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产业发展战略。立足“一带一部”优势,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秉承“产业融合”与“区域发展”并重的发展理念,遵循集约、集聚、集群发展带动提升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发展规律,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域优先发展的服务业主导产业,强化区域分工合作,统筹推进“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错位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要素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环境友好协调、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五)壮大行业市场主体。
       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重大建设项目享受省级重点项目各项优惠政策,优先办理备案、核准、审批等有关手续。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强企业实力。建立奖惩制度,每年对龙头企业进行评估,对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给予奖励,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督促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服务业小微企业。扎实搞好小微企业“营改增”工作,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转企”小微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做好政策宣传和法规咨询服务,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收集意见建议,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组织成立小微企业行业协会,引导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定期提供技术培训指导。
       鼓励服务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整合提质现有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等,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将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组织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引导传统服务企业进入现代服务领域,推进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丰富完善服务产业链条。
       (六)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社会组织改革的联动,加快形成有序竞争和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在服务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探索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放大改革示范效应,基本形成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根据国家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努力推动全省服务业创新发展。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条件及业务范围,提升引资、引智、引技水平。推动优质生产要素投向现代服务业,引导外商投资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互联网信息、软件设计开发、商务服务、工程咨询服务、节能和环保服务等服务业重点领域。实施“湘品网上行”工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基地,开展跨国兼并收购,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
       全面加大对内开放合作力度。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深度联系,增进在金融、信息、商贸、科研技术、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合作,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作用。充分发挥湘南、娄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优势,重点承接信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转移,辐射带动湘中南区域开放发展。大力开展服务业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落户我省。

       四、发展重点
       以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为导向,围绕湖南制造强省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新需求,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将服务业打造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等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全省经济提质增效。
       1、现代物流。
       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引导区域物流资源集约集聚发展,在有条件的市、县、区规划一批物流枢纽、培育一批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物流园区、建设一批配送中心,完善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优化物流行业区域布局。构建立体式物流服务体系,利用省内临港临空城市设施条件,依托水陆空等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发展水运物流、冷链物流、空港物流、保税物流、国际商贸物流、城市配送和应急物流,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促进各类物流组织模式无缝对接、高效联运。推进物流行业信息化,重点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建设,提高物流企业配送的精准化、智能化,促进企业零库存管理。完善物流建设和服务标准,提高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水平以及托盘标准化水平,推动物流配送车辆标准化、标识化,建立健全配送车辆运力调控机制,完善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措施。拓展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广现代配送技术,鼓励物流企业在乡镇设立服务网点,支持各地制定农村物流发展计划,优化城乡配送、加强产销衔接,促进农村物流发展。
       “十三五”期间,培育形成2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成2-3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增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
       2、现代金融。
       壮大地方金融市场主体,加快提升各类金融机构发展质量、公司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引进,支持设立民营银行、保险法人机构、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打造全牌照地方金融体系,培育地方金融领军企业。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将长沙市建设成为以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为核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以股权、债券、知识产权等为重点的区域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全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强化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完善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融资,推动险资入湘,降低金融杠杆率和融资成本,鼓励通过贷款重组、信贷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信贷资源,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范围,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组建融资担保集团,建立代偿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开展金融扶贫专项行动,重点改善对“三农”、小微企业以及城镇低收入人群、大学生创业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落实金融扶贫专项行动,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推进“一县两行”建设,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发展后劲,完善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管理体制,推进保险改革创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争取全国股权众筹业务试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争取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纳入国家绿色金融试点。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引进金融人才,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推动金融风险防控全覆盖,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加强公众金融风险教育,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三五”时期,初步建成与我省实体经济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现代金融体系,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地方金融实力明显增强、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到“十三五”末,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地方金融机构总资产、直接融资规模、保险业保费收入、金融业税收分别比2015年末翻一番,力争我省金融业各项主要指标进入中部地区前列。
       3、研发设计
       壮大特色研发设计业,加速推进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手工艺品设计及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优质服务水平。培育新型研发设计机构,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支持高校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设计服务,鼓励企业(民间机构)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工业设计中心。促进研发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围绕省内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研发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加大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研发设计企业组建或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协同创新和共性技术与标准研发,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立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体系,加大对专利代理服务和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促进专利转化的平台作用,推动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完善质监、卫生、安全、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公共检验检测认证计量服务体系,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整合,将岳麓科技产业园检验检测专业园区打造为中部地区检验检测知名品牌。
       “十三五”期间,实现研发设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形成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3-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到2020年,基本形成市场化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研发设计体系。
       4、电子商务。
       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和网商,积极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持续推动优势平台发展,注重发展专业化网络零售平台,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培养壮大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扩大网商规模。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利用VR等新技术,推广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深入实施“湘品网上行”工程,切实促进商品流通和扩大消费。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优化整合B2B和B2C模式,加快实现B2B全程在线交易,重点推进B2B跨境电商。支持中小外贸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统筹跨境电商平台与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展。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工程,以韶山市等县市列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搭建以县为单位的服务中心网络平台和电商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面开展电商精准扶贫。建立健全配套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标准体系、统计监测体系和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加快设立电商分拨中心和快递分拨基地,在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一批标准化仓储物流设施,支持建设电商物流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和自动立体仓库。
       “十三五”期间,培育10家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过百亿的企业,建设20个以上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力争到2020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500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把湖南打造为中西部电商产业生态发展平台。   
       5、信息服务。
       强化技术攻关和安全保障,重点突破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工业和大型管理软件、新兴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普及IPv6网络,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卫星地面增强系统、北斗卫星运营服务平台、高分辨率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产业发展平台和基地,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安全保护,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建设湖南云计算数据中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引进企业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强移动互联网政策性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电子政务云平台、创业孵化及股权交易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数据共享体系建设。打造移动互联网“湘军”,加快移动互联网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持续推进“宽带湖南”战略,加快4G网络及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继续推进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建设,加快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校区等重点区域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逐步消除地下车库等公共区域无线通信盲区,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数据加工、数据库建设、信息预警分析等服务。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务,坚持改革创新、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集聚发展的原则,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竞争新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搞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动漫制作、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工程设计等优势领域的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医疗、研发、金融等领域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外包。创新服务外包企业孵化模式,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发展平台,形成新型服务外包产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及完善专业技术,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应用服务中心,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网络全覆盖,构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体系,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0.90。力争到2020年,全省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4500亿元,其中软件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6、节能和环保服务。
       促进全产业链发展,重点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能源审计、节能工程咨询、节能产品认证等节能服务业务发展,不断丰富环境工程咨询、清洁生产审核、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环保服务内容,鼓励发展提供环境、投资、装备集成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完善节能和环保服务体系,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为契机,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研发、设计、制造、治理综合环境服务等服务模式,规范引导建材、冶金、能源、矿山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再制造旧件回收、产品营销、溯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打造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节能和环保服务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环境服务业试点、再制造示范基地等示范试点,创建集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于一体的环境治理装备制造、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和环境服务产业集聚区。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脱硫、脱硝等环保电价政策,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企业生产用电给予大工业用电政策优惠,设立省环保产业投资基金,调剂整合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第三方治理示范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园区循环化改造、公共平台建设等。健全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增强节能环保指标的刚性约束,制定或修订《〈节约能源法〉实施办法》、《节能监察办法》等法规办法,制定并强制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各类废弃物处理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机制,建立健全使用再生水、促进垃圾资源化的价格机制,强化节能环保执法,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奖惩措施。
       “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立节能和环保服务产业集群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提高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到2020年,省内环境公用设施、区域性环境整治项目和工业企业环保设施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再生资源回收和废旧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全省节能和环保服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7、商务咨询。
       发展咨询服务,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基础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发展会展服务,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满足不同展会需要的会展场馆,组织好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湘商大会、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发展法律服务,支持以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业发展,完善从业人员诚信执业和评价、监督、惩戒机制,规范服务秩序及服务行为,推进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法律服务发展环境。发展广告服务,发挥湖南省传媒优势,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代理、广告媒介代理等广告业务,促进广告公司全案代理、专业代理和数字营销三大类广告业务均衡发展。发展专利代理服务,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佳,集专利申请、诉讼维权、信息服务、战略研究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专利代理机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支持各类主体做好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基础性服务,鼓励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访聘、人才测评、薪酬设计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搭建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和各类远程教育培训,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互通平台,建立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不断完善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打通中职、高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培养通道。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现代学徒制试点”。
       “十三五”期间,实现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0%以上,法律服务业增速高于全省服务业增速,会展业直接收入年增速15%以上。
       8、售后服务。
       扩大售后服务种类,大力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售后维修维护等服务,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发展第三方售后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将内设机构向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使分离后新设的售后服务子公司在依托原有业务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第三方售后服务企业,鼓励省内企业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薄弱服务环节推向社会、释放服务需求,促进第三方售后服务市场发展。推动售后服务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在市场容量大的地区增设售后服务点,在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建设种类齐全的售后服务园区,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龙头型、集群型项目,打造专业程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售后服务中心。创建售后服务品牌,实施品牌、商标、质量战略,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售后服务项目的生成、转化和落地,引导售后服务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售后服务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发挥产业品牌效应,制定完善售后服务行业标准,打造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售后服务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售后服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GDP增长速度。
       (二)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以消费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供给,不断扩大服务消费供给规模,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旅 游。
       加快完善区域布局,立足“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以打造长(沙)岳(阳)湖湘文化旅游走廊、张(家界)崀(山)桂(林)旅游走廊和郴(州)广(州)旅游走廊为重点,带动长株潭都市休闲旅游区等十二个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整体推进,加快构建以长沙市为中心,以张家界市为龙头,以岳阳市、怀化市、郴州市为增长极,以“一带(湘江旅游带)四圈(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为骨架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重点实施旅游+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旅游+文化、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全省打造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通过跨界融合创新,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一批资源品位高、品牌形象优、核心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重点打造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十大水上旅游产品,提升十大生态旅游景区,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十大古镇古村群落,培育十大新业态旅游产品。着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推动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切实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在产业协调、社会管理、市场服务和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以湖南省(长沙市)旅游咨询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各大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及重点景区为节点的旅游咨询集散网络。加快建设和完善旅游通景公路,强化旅游交通服务,加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自驾车房车营地以及停车场建设,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到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15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5000个。
       “十三五”期间,通过改善旅游市场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动旅游服务向特色、品牌、节能环保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从旅游资源大省迈入旅游经济强省,旅游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接待游客达到9亿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左右,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文 化。
       突出影视传媒产业,加强全省影视系统建设,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期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湖南卫视的品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芒果TV等传播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马栏山视频产业园,聚焦AR、VR等前沿技术,突出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特色,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频谷”。突出新闻出版产业,支持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整合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平台等资源,鼓励支持弘扬湖南历史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体现学术前沿成果的精品图书出版。突出演艺娱乐产业,加快歌厅演艺的转型升级,提升琴岛、红太阳等演艺品牌的辐射功能,加快景区演艺节目的提质改造,促进其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支持市县转制国有文艺院团和民间小微演艺团体联合重组,做大做优做强。突出创意设计产业,推进文化创意设计和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和孵化基地、园区,优化提升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影视传媒、出版发行、工艺美术等产业,打造醴陵陶瓷、长沙湘绣、浏阳菊花石雕、永兴银制工艺品等地域性品牌。突出动漫游戏产业,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开拓网络休闲游戏、手机游戏和家庭视频游戏市场,培育动漫游戏知名品牌,增强动漫游戏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突出文博会展产业,办好金鹰电视艺术节、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湖南艺术节、湖南旅游节、湖南艺术博览会、湖南文物(国际)博览会、长沙国际车展等重大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示范县市区和示范乡镇,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推进湖南文化“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文化交流战略。
       “十三五”期间,构建全省文化产业“一核(长株潭文化产业核心区)两圈(内环协同圈、外环联动圈)三板块(大湘西、大湘南、环洞庭湖)”的发展整体格局。力争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年均增速不低于12%,努力将湖南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
       3、健康养老。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医院,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壮大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针对重大疾病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提高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积极支持以湘产中药为主体的中药新药、中药健康产品和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特色保健产品研发。大力推进省内医药装备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养老服务业,坚持政府兜底、市场为主,投资多元、突出产业,城乡统筹、全民参与等原则,更加注重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基层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于医疗和养老多项目共融、多资源共用、多形式共建的医养深度合作机制的建立;更加注重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入;更加注重养老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功能齐全、数量充足、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具有湖南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宽养老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旅游娱乐、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老年服务业,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示范性强的标杆性康养服务企业,支持老年卫生保健品、日常用品、防滑器具、交通工具、服装等老年用品行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等金融产品,适时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依托气候、生态、医疗服务、保健养生、运动休闲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融合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康复养老、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康养地产。
       “十三五”期间,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打造“科技领先、产业领先”的健康智造国际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健康服务产业总值达5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建设全国重要健康产业基地。
       4、居民和家庭服务。
       促进行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推进居民家庭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新技术、大数据应用于居民家庭服务业,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能、跨区服务,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引导行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居民家庭服务企业不断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扬湘式服务特色,做大做强湘式品牌,引导居民家庭服务业企业推行实施员工制,鼓励各类人员到居民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高等院校增设市场急需的高端家政专业和课程。推动行业便利化、惠民化发展,重点发展家政服务、足浴按摩、洗涤、美容美发化妆品、婚纱摄影、调味品、社区照料、病患陪护、搬家保洁和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服务行业。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物业”,扶持一批设备管理、保洁家政、园林养护、秩序维护等专业型物业服务企业,推动物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示范性强的居民家庭服务品牌企业,扶持中小居民家庭服务企业,引导居民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服务,优化城市服务网点布局,积极推动居民家庭服务网点进社区。完善行业促进体系,健全居民家庭服务业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研究居民家庭服务业服务标准,引导居民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
       “十三五”期间,通过整合居民家庭服务行业资源,大力推进居民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居民家庭服务品牌,实现全省居民和家庭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居民和家庭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200亿元。
       5、批发零售。
       推动批发零售信息化、融合化发展,支持传统批发零售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提高先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批发零售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推动大型商场、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健全批发零售行业市场主体,鼓励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引导大型零售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开展深度合作,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优化批发零售城市市场体系,注重开放型体系建设,加快在大中城市近郊规划布局,依托各层级城市商业功能区建设城市综合体、CBD、超市群、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等,改造提升现有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推进大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商业集群发展,不断增强地方商贸发展的集聚力和扩散力。推进“农产品进城”工程,加快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大力支持农产品运输、存储企业发展,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鼓励“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方式,拓宽农产品进城入市渠道。
       “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商品质量,努力建设中部地区产品丰富、环境优越、服务一流的“购物之都”。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批发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6、住宿餐饮。
       推进融合发展,支持住宿餐饮服务与休闲旅游、商务服务、教育培训、会展等产业融合,鼓励住宿餐饮企业电子商务化,结合韶山全国首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及省内其他特有优势,打造一批集商务、会展、娱乐、休闲、健康、特色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生活性服务业基地。做大做强品牌,扶持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信息化强的高端住宿餐饮服务企业,依托湘菜、湘茶文化,重点培育一批带有“湘”字特色的住宿餐饮服务公司,探索住宿餐饮服务方式和产品的可复制性,大力推进住宿餐饮连锁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创新服务模式,优先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服务领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提升服务水平,建设一批覆盖范围广、功能齐全的住宿餐饮服务平台,完善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食品安全等配套设施,构建层次清晰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切实提高住宿餐饮行业的服务质量。
       “十三五”期间,注重强化住宿餐饮业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市场格局。力争到2020年,住宿餐饮业实现年均增速8%,营业收入达到2600亿元。
       7、体育服务。
       推进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重视各年龄段居民体育健身市场挖掘,注重研发适合儿童和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产品,带动多种形式的体育消费。支持体育竞技项目职业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组建一批有实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承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国际国内正规体育比赛,培育湖南特色精品体育赛事,发展体育竞赛与表演业,大力开发体育文化衍生产品和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强化项目品牌建设,每年建设2-3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个省级户外营地,打造“假日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休闲体育”等城乡健身景观,创建以湘江周边居民体育活动设施为主题的湘江健身圈,以自行车、轮滑、龙舟、划船等为主题的环洞庭湖健身圈,以登山、攀岩为主题的湖湘名山健身圈三大全民健身品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足球场地设施、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冰场等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大型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十三五”期间,不断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产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体育健身行业快速发展,形成多样化、规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力争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2020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100%市州、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以上街道、社区建有多功能运动场,培育1-2家体育上市公司、1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五、保障措施
       着力推动规划实施、优化市场环境、创新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全面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一)推动规划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高效运行的长效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业绩效评价。
       完善规划体系。根据全省服务业统一布局,抓紧编制相关地区和行业专项发展规划,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制定相关配套产业政策,建立科学完整、相互衔接的服务业规划实施体系。
       强化项目建设。坚持滚动开发、动态更新,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协调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化政策措施保障,整合各种优惠政策和要素资源,为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12个产业领域,推进9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优化市场环境。
       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简化中小企业注册审批、纳税申报与征收程序,推进网上审批、网上登记和网上年报。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规范市场竞争。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化市场,强化服务业经营者责任。依法保护各类知识产权,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惩处各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整合监管资源,推动监管信息共享,完善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协同机制。
       加强诚信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国有、民营、外资和个体私营企业诚信信息的征集和披露,推进银行、税务、质监、工商、海关、担保、评估等信用监管部门的联合协作。完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构建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动态监管机制及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监管。
       (三)创新支持政策。
       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推进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企业贷款质押品范围,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应收账款、收费权、动产等质押贷款业务。推动产

上一篇:湖南省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湖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